自治区发改委驻莎车县墩巴格乡拜勒墩村第一书记刘卫东
“立足精准,就要按户因人制定脱贫路径,在实施精准对策上下足绣花功夫。”5月25日,自治区发改委驻莎车县墩巴格乡拜勒墩村第一书记刘卫东感慨道。
墩巴格乡拜勒墩村是离莎车县城最偏远的一个村。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,村民多以农耕为主,共351户1516人,现有贫困人口146户672人,贫困发生率44.33%。
长期以来,拜勒墩村村民都是依赖土地生存,仅靠“一亩三分地”难以走出贫困,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这样想,扶贫干部也有同样的考量。
让贫困群众跟得上政策引导,扶贫产业要因人而异,脱贫路上要确保长期收益……这些都是现实考题。
如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?如何让每个贫困群众都能如期稳定脱贫?思考着村里贫困的症结所在,驻村干部认为要使对劲、用对方法才行。
真扶贫、扶真贫、真脱贫,精准才是对症之策。入户走访、查看实情,刘卫东认为,拜勒墩村要走好关键一步,那就得精准。“立足精准,就要按户因人制定脱贫路径,在实施精准对策上下足绣花功夫,加快补齐脱贫短板,围绕重点突破,攻克坚中之坚、难中之难。”刘卫东说。
今年,墩巴格乡安排拜勒墩村为贫困户定制种植订单胡萝卜100亩,收益高低直接关系到贫困户的收入。刘卫东说,要结合当地实际,因地施策,确保订单胡萝卜种植成功,让贫困户从土地里挖掘价值。
提起种植订单胡萝卜,贫困人员阿卜杜热合曼 · 依提表现得最为积极,这让刘卫东很意外,因为阿卜杜热合曼 · 依提老两口都已经五十多岁了,家里4口人,一个儿子残疾,只有另一个儿子能帮着老两口种地。“这村里,不缺勤劳的人,大家渴望脱贫的心是一样的。”刘卫东说。
阿卜杜热合曼 · 依提心里有杆秤,自从扶贫干部到村里后,处处为村民们操心,引导贫困户就业,发展庭院经济、畜牧养殖,大家还怎么好意思不努力呢?“我想快点脱贫,想生活再好点,想重新装修房子,想让儿子成家立业……要是再能买辆车子,走到外面看看,那该多好!”
现在,阿卜杜热合曼 · 依提家的胡萝卜苗已经长得有手指高了,他每天去地里看看都觉得欣喜,就好像在心里种下的那颗种子长出了希望。
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”,村子的发展关键要有一个坚强得力的基层组织,扶贫工作也一样。“我们通过结对子、一帮一等方式,给村干部提要求、传经验、明思路、教方法,学会在千头万绪的扶贫工作中抓住重点,提高效率,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和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。”刘卫东说。
扶贫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扶智,这是要解决贫困户的思想问题。拜勒墩村不大,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,但出去打过工的人生活状态明显不一样,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思想观念上的差异。
思路决定出路,开放的思想能提高贫困户就业创业的积极性。刘卫东说,农民工外出就业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,摆脱贫困最有效的途径,但劳动技能不强又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。今后,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,鼓励贫困人员大胆地干事,让大家意识到要想脱贫就得依靠就业。
刘卫东说:“目前我们正在聚焦每一个贫困户,今后还要探索脱贫新路径,实现高质量脱贫。”